48 入職申請報告-(KSS)-20140716
來源:白林建筑 | 作者: 點擊量:
2017-09-19
內容導讀:“我”的“道德”
我想借著這次做總結的機會把我關注過的兩個主題聯系在一起,這應該足夠作為現階段我的思想報告。
一、我認識的“我”
①歷史(從開始到現在):我開始認識自己這個過程是發生在我大二的時候,對現在影響也最深。那時候,這件事情的動因是興趣愛...
“我”的“道德”
我想借著這次做總結的機會把我關注過的兩個主題聯系在一起,這應該足夠作為現階段我的思想報告。
一、我認識的“我”
①
歷史(從開始到現在):我開始認識自己這個過程是發生在我大二的時候,對現在影響也最深。那時候,這件事情的動因是興趣愛好讓我和其他人的觀點分歧越來越大。大部分人認為不應該把時間花在對自己前途不利的地方,應該不斷地做正事兒,也就是那些別人告訴你要做的事。無顧忌地一個人玩耍了一段時間之后,我發現我變得有些孤獨。為了打破這不曾有過的孤獨,我試圖把自己分成兩個部分,擁有兩個可以切換的人格。當然那不可能做到,后來我用一篇童話總結了那段時間,名為“狐蜢”。在當中,我把自己更想獲得智慧的那部分比喻成狐貍,更想把握自己前途的那部分比喻成飛蟲。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全部的我,一只力量微弱的小飛蟲,即“狐蜢”。我描述了我在認識自己的“形象”的過程之中,轉變成了孤獨的容器(狐蜢拆字為孤獨皿)。那時的觀點無疑是悲觀的,但卻給了我認識自己和平衡自己的開始。
認識”我“的意義:真要算的話,上述決不能算是我認識“我”的開始。當一個人具有充分意識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自己從來不曾推動過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面臨的選擇是我是否去評價自己得來的這個“我”的優劣,是否做出修正。這個選擇衍生出來的就是做這件事情的方法論。】
②
認知我:我是這樣認知這個受到廣泛認同的“我”的。主體就是我的”人生,幾十年的生命活動。這里的“我”認同了自我是身體和思維的結合,而不是思維或者身體的單一存在。思維離不開身體,因為我無法思考一個既不是語言、邏輯,也不是圖像、聲音等感官不可處理的東西,思維依賴于身體這個感知之源,這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表象世界的說法。那么“我”和外界的主要交流方式是感知,行為不過是互相影響感知的形式,也是感知的表達。我想先做出一個推論:生命的有界在于感官的有界,生命的無限在于感知的無限,思維和活動賦予他們創造性。我們通過有限定的方式去感知這個世界,從一個點出發,每一種方式都能得到無限種可能。經過簡化,思維對這些材料的處理又極富創造性(高級隨機)。之所以認為活動具有創造性是因為我參加過各項運動,參觀過藝術創作,認同天賦和創造性超越思維的存在。
③
形驅我:身體和自我的對話之密切遠遠超乎我的想象。食欲,性欲乃生存之大欲。從實際作用上講,這兩者的需求伴隨著明顯的周期性。前者是能量供給的需要,后者則是為了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繁衍后代。當然我還有肺,耳,眼,皮膚,鼻等等感受器官,它們決定了我的種種需求。 有一種價值觀就是“我”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身體,調理自用(調節到和諧的狀態),各有裨益。有的人不享受音樂,有的人不是吃貨,有的人忽視美的景色,想想興趣愛好廣泛確實能有不錯的效果。我曾經試圖去好好培養自己更多的興趣愛好,例如音樂、繪畫,最后發現身體決定的愛好無法滿足更高的價值。這種價值能夠保持的條件實在太苛刻了,以至于一個理性的人無法做到。值的肯定的是,當把跟隨自己身體的欲望并調理自用這種價值作為次要價值時,情況又是很好的。你可以把它當做一種習慣,隨遇而安,與你的最高價值不相沖突。
④
情意我:憤怒,嫉妒,愛被表揚,殘忍,愛,畏懼...我的思維在進化史的長河中被刻下了種種情意。不管它們的產生的原因什么,保護自己還是生存繁衍的需要,我都不會全然地肯定或是否定它們。我能做的就是應用它們。站在某一個角度,我就能找到如何控制這些情感方法。這東西說起來比做起來容易很多。當我認清這個問題的時候,開始嘗試著不再對任何人生氣,把所有的嫉妒轉變成理性或者贊美,幸災樂禍轉變成同情,結果證明我只能成功個三分之二左右。比起形驅我而帶來的興趣,我更愿意和父母一起旅行,或者享受一段擁有愛情的時光。(由于愛情和親情還涉及自我認同邊界的外化,所以這里的愛我指的是我喜歡愛別人的感覺,而不是真的愛別人)。歷史上不乏許多花間派騷人把這種情意我作為自己追求最高價值的角度,但我不是,我把它定義為我最親密的價值。
⑤
自我認同:引用“自我認同”這個概念,即站在什么角度思考問題,認為什么是“我”。一般情況下,我會認同目前第一視角的這個人是我。因為我看不到自己的全貌,能感受身體所有的感受,并且我能夠控制自己。也就是說這時候我認同了認知我中所敘述的思維和身體的結合。但是當我躺下來閉上眼睛的時候這種認同就不再那么明顯,我只會認同眼前的黑暗和思維是我。我做過一個假設,如果我一輩子都是盯著另外一個人看,他做什么我都和他在一起,感受到的都是他的感受,也控制著他的行動,而自己是無知覺的。這種假設中的我就像是一架有思維的攝像機和感受機器,那么我一定會認同那個人的身體。這類似于有些游戲玩家在游戲里撿到好裝備比撿到錢還要開心一樣。所以我會問一個問題,這個受到廣泛認同的“我”有那么重要嗎?能夠決定我的價值觀嗎?于是我又做了一個假設。前提是科學技術非常發達了,能夠復制完全一樣狀態的人體。過程是每天晚上趁我睡覺的時候讓我消失,然后同時創造一個一樣狀態的我。結論是我會當這一切沒有發生過。當然這個假設能夠證明的不多,因為正是這樣的科學技術不存在,才成就了這個“我”的唯一性,并且決定了我的許多價值觀。在西方,由這個“我”所決定的自由和追求個人幸福更是被許多國家奉為核心價值觀。但是這個假設至少顯示了這個“我”并不是連續的,有時候記憶就像硬盤里的東西,有時候我還要關機重啟。有的人和我一樣開始嫌棄這種自我認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如水木年華唱的那樣“多少人曾愛慕你年輕時的容顏,可是誰能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它的價值很美,卻像煙花一樣轉瞬即逝。除了很難留住追求到的美好價值之外,這種認同下的“我”不可避免地伴隨著起起伏伏,周期性喜好和厭惡。美食,美酒,美女,美景等等一定會有讓“我”厭惡的時候,就算我設定的價值是為“我”量身定制的。不用開始厭惡那些我還未追求到的價值,我已經開始厭惡以這些作為最高價值的自己了。
后來我試著尋求突破,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我”,即自我認同的轉變和自我認同邊界的外化。關于自我認同的轉變,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感同身受。幸福著別人的幸福,憂愁著別人的憂愁。范仲淹心系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甫憂國憂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對很多對現實不滿的人來說,確實能算上是一片新大陸。有些人說這是逃避現實,還說這種不承認“思維和身體”的“我”的行為是自卑的。不過總不能說杜甫是自卑的吧,說那些狂熱追星族還有可能。這種轉變對我來說影響是深刻的,最終能夠達到的狀態是我把自己的一切作為輔助價值,而去關注著那些我關心的東西作為最高價值,受到廣泛認同的“我”在做的事情就是看戲的角色。
⑥
自我認同邊界的外化:即站在自身和所認同的其他事物的整體上尋找價值追求的自我認同,以下稱之為“大我”。曾聽說的某一個單親父親或者母親為孩子們辛辛苦苦了一輩子,這種價值追求往往是自發選擇的,神圣的,充實的,他的一生比起走不出自己的那些人是大有不同的。自然科學家,人文科學家,他們的“我”是人類(包括自己),自然(包括自己)。以振興民族事業為己任的人擁有“大我”,為國家興亡努力奮斗的人擁有“大我”,為軍人的驕傲堅持不懈的人擁有“大我”。每一個人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大我”之后,都會義無反顧地做出認同,并開始追求自己的最高價值。
其實這種“我”是有發展史的,能讓我從中看出做這種認同是一種趨勢。我之所以愿意更多地作為這個“大我”而存在也是符合道德的。愛情中的雙方在克服困難,走到一起的過程中就是以大我而存在。這時候的他們忽視自己的利益,一切為“在一起!在一起!”考慮。“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可以看出,整體的能力是大于個人的,前提就是“我”的認同真正達到了整體的高度。這種“我”的價值追求,讓我感到了了從未有過的充分和心安。比較認知我,形驅我,情意我,“大我”的價值是充分的,它超越了自身而存在。在每一次失去意識的最后一刻,我們都愿意相信這種價值會持久保留下去。正是因為眾多的人發現它的好處,才會有學者們的立言,也讓“我”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肯定學術的大我)。立言在很多的哲學家眼里被認為是最偉大的道德,那么這種價值同時存在于作者和讀著的眼中。
二、我以為的“道德”
① 歷史:“道生之,德畜之。”--老子《道德經》。字面意思上解釋就是,道使它產生,德使它豐富。百度百科上的解釋:“道德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這些都可以作為我的觀點的參考。鑒于我理解“道德”的原因是為了評價“我”的行為對“他”(也有可能是某個“我”)是否符合道德,我決定類似于西方哲學這么理解它:評價一個事物的行為對于另外一個事物產生的影響的好的標準,那么就說a對b是否道德,或者說道德是a對b的良好的行為準則。既然選擇了這樣理解道德,我也準備好了接受它所需要的創造性,因為這種明確的看待它的角度展現的可把握性讓我知足。舉個例子,如果討論認知我對于認知我的道德,可以遵照“幾十年的生命活動”這個定義,至少可以創作四個比較基本的道德:珍愛生命,珍惜時間,珍視健康,積極活動。這些行為通過肯定自己的存在,結合存在中時間的流逝,以及這種存在的質量來構成道德,道德往往是價值的具體化。存在的質量可以類比于一輛正在行進的自行車,停,它就會倒,只有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才它只有兩個輪子所需求的。
確實道德難以捉摸的特性讓人們在創造的時候遇到了不斷的分歧和巨大的困難,也產生了許多拙劣的作品。在特定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道德還會帶上偽裝的面具,服務于創造它的那個幕后的“我”。這是統治階級慣用的手法。我承認這些道德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或許是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但是人類文明只有幾千年,殘酷的現實條件讓人們對于它一直都在摸索。狀態的不理想,對狀態的落后判斷,和帶有同對象主體不一樣的目的都會成為偽道德。這里其實體現了個人非常大的特點,有些否定特定的歷史與文化,只愿意關注符合大的發展趨勢的部分。比如我能理解為什么中國形成了重男輕女的傳統,但是我對它不遠做深入探討,因為它會很快消失的。
②
把握個人的道德:每一個人在有了充分意識之后,都會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的行為應該去向何方。為了不至于選擇一條混沌,無意義的路,我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制定自己的準則。我花了很大的篇幅審視了“我”這個主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要確立自己思維的角度,即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的角度。無論是什么觀,必須找個地方觀。這是我把握自己道德的第一步。
因為不同于通常的站在一個人類集體角度上所說的道德,有時候“我”把握住了自己的“道德”在很多人眼里看來是不道德的。這與道德形成過程有關,借助于對自然和社會規律的認識,借助于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愿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并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結合的過程伴隨著一個平衡,我認同大部分人通過這種方式找到自己的行為準則,但是我自己不會這么做。我更喜歡這樣的法則“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受到保護。這條法則是自由主義者提出的檢驗一切道德規范的標準,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隸道德。縱然不一定對,但它看起來更為永恒。首先外部的復雜的條件是不斷變化的,例如當今中國的幾十年飛速發展不知讓多少跳廣場舞的大媽們手足無措,古老的村支部還能看到一些只能置之一笑的口號。我要相信這些?即使我就生活在當時我也不相信,正如我不相信現在的很多準則一樣。歷史的發展史飛速的,但是人們認為思想史的發展是緩慢的。這才導致了科技革命之后人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工具,卻思考不出來該拿這些去做什么(改善生活算是),結果只能把掌握更多的工具作為目的。這類似于一個有錢人不會用錢,癡迷于賺更多的錢。于是我感受到了更高的呼喚,并且我得立馬做出選擇是否遵循著這呼喚,還是繼續聽別人告訴我應該做些什么。時間并不多,我看到的是倒計時那么幾十年。這個呼喚給我帶來的選擇讓我開始了創造自己道德的第二步,結合什么樣的條件來確定第一步中“我”的價值。我相信上述小我的價值,各種小我的互相平衡,這是小我之間的矛盾。如果討論自殺這個行為,它是對認知我極度不道德的行為,因為它否定了存在。但是如果結合走投無路這個外部條件,這個行為對情意我是道德的,得出的結果就會不一樣。創造小我的道德的時候,我會做出兩種選擇:1.這個世界只有我,假設一個理想的外部條件,即外部條件對這次平衡過程沒有影響。這樣我就可以面對外界復雜的條件,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2.德行我:擴大自己的認同邊界,尋找更為廣闊的價值。
③德行我:這是我真正需要不斷修身的地方,以求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這是一種小我和大我價值和諧統一的結果。子曰:“七十而從天命,不逾矩。”孔子把人倫道德作為畢生追求,他的價值觀是偉大的,這決定了他的道德,最終影響了他的行為。人的價值觀一般情況下游離于小我和大我之間,通過修身獲得不同的境界。現實生活中,我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一個人一段時間為了一個目標而奮斗,不求自己的利益。可后來他放棄了,他覺得還是實實在在,平庸地活著比較好。可見這種境界并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修來的,孔子修來了“人倫社會的大我”,老子早與道,自然合而為一,牛頓、愛因斯坦、笛卡爾等現代科學家也都走在了偉大的道德之路上。第三步,修煉和諧的境界,創造屬于自己的道德,指導自己的行為。
上一篇:47 入職申請報告-(WJX)-20140714
下一篇:49 入職申請報告-(QYR)-20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