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言網——學院派專題約稿
來源: | 作者:白林 點擊量:
2014-09-28
內容導讀:
暢言網近期采訪了建筑師白林,他更喜歡“學者型建筑師”的稱謂,一直認為大學老師有建筑設計思考和研究的優勢,多年的研究教學和設計實踐中,白林老師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同時,在教學中,他研究探索出一種清晰堅定培...
暢言網近期采訪了建筑師白林,他更喜歡“學者型建筑師”的稱謂,一直認為大學老師有建筑設計思考和研究的優勢,多年的研究教學和設計實踐中,白林老師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同時,在教學中,他研究探索出一種清晰堅定培養人才的思路,總結出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教學方法。對中國建筑教育存在的問題認識透徹,在對建筑教育反思的基礎上,實踐著自己的觀點,在培養人才上傾注大量心血,在未來希望他的學生成為“會做人、能做事、喜歡做建筑”的人 。

暢言網:學院派建筑師并不是一個流派,他們是以建筑高校為依托、又與傳統意義的教師有明顯區別的特殊身份的建筑師,您如何看待這種特殊身份對建筑設計思考和研究的優勢?
白林:建筑是思想的容器。建筑師的建筑觀非常的重要。建筑是什么?設計是什么?建筑設計是一個很特殊的專業。既簡單又復雜,既需要理論基礎,又實踐性很強。既被業內人士痛恨,又被行外人士羨慕的職業。沒有人可以說,自己與建筑無關。建筑幾乎和空間、水、食物一樣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必需品,沒有人可以離開它。建筑,一般普通老百姓誰都可以對它品頭論足,但是,專家學者甚至權威卻很難說清楚它的好壞美丑。許多人學了一輩子搞得很糟,許多人非科班出身卻搞得很好,甚至,成為國際大師雖不能說比比皆是但也并非鳳毛麟角。建筑,就是這么一個有意思的帶點神秘性的專業。
本期為學院派建筑師,我更喜歡“學者建筑師”的說法。當然,大學里的建筑師不見得都先鋒,個人小事務所未必不前瞻、不學術。從世界范圍看,小事務所更前瞻、更先鋒、更個性。這種現象似乎不分土洋中外,是建筑領域的一個特色。仔細分析,似乎國外大師級建筑師非高校教師身份更多一些。如,柯布西耶、賴特、路易斯康、貝律銘、磯崎新、黒川紀章、安藤忠雄、畏研吾、扎哈、庫哈斯等等。其中也有一些是從“在野”的身份中打拼出來,出名之后,被請進大學執教的。我一直認為,大學老師有建筑設計思考和研究的優勢,做設計應該與設計院有所不同,做設計應該與設計院有所不同,應該有一定的思想性、前瞻性、學術性。它有兩個意義:一是對大學教育的意義,二是一種社會職責意義。即使作品不能發表,至少應該達到將其做為教學案例講給學生聽的水平。我在北方交大做建筑系主任時,曾要求老師們將自己做設計以及思考——思想、理念、方法、過程等的設計實踐探索開課講給學生聽。但是,遺憾的是大多數高校都沒有這樣的要求,學院派建筑師的大部分人也沒有這么做。絕大部分大學的教師做設計與設計院沒有什么區別——做項目掙錢——成為甲方的工具。很多老師并沒有充分利用好這個優勢,作出真正好的設計作品。倒是一些大設計院有許多很好的有學術風范的建筑師,但是大學又不太給他們與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
“自古江湖多正氣,向來官場有惡風。”這也許就是中國社會的現實,一直無法改變,但是又都在努力想改變的現實。
暢言網:在多年的教學和建筑實踐中,您形成哪些自己的建筑理念?或者是形成哪種建筑觀?
白林:我在交大建筑系曾經開設過一門很受學生歡迎的課——《設計方法論》。開始兩年只講理論性的內容,也講一些他人的實例,但效果一般。從我開始開設設計事務所之后,就將我做過的每一個設計項目都做成教學案例。將自己做項目中的思考,自己的理論、自己的思想、方法、理念、過程等講給學生們聽。效果非常好。上課我從不點名,但是學生一直都是滿的。甚至有兩位老師——北建工一位、清華一位,對我講,“聽說你在交大開了一門——《設計方法論》課,很受學生歡迎,我去聽聽。”“我半開玩笑地說:這是我自己開發的課程,涉及知識產權的問題,不能隨意來聽。”至今在網上還有對此課的好評。在多年的學習研究教學和設計實踐中,我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理念,也就是我的建筑觀——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
建筑觀是建筑師做建筑的根本。認識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基礎,有什么樣的建筑觀就做能出什么樣的建筑。你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會做出什么樣的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人、做事是做建筑的基礎。這是我們多年來,建筑教育和設計實踐得到的深刻體會。
暢言網:在您以往的作品中,哪一個印象最深刻?滿意的地方是什么?
白林:我們的項目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江蘇省吳江東太湖新城規劃。為什么是這個項目呢?因為這項目的前前后后有許多精彩故事可講。可以從學術角度講,可以從設計手法角度講,也可以從設計費角度講。總之可簡要概括為:“以陪標的身份參加,以第一名的成績告捷。被不講理的政府賴賬”。最值得我們吹牛的地方是“運用中醫的思想方法作出的設計,可以擊敗國外大名鼎鼎的公司。而且讓他們心服口服。”目前,最頭疼的地方(可能也是最值得吹牛的)就是用更加“公開”的手法要賬問題。
作品意義:用現代建筑語言與世界(多國)庭園語言結合,完美詮釋了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天地人和,包容世界”的設計理念,以此表達出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現代與傳統結合、中國與世界融合、建筑與環境結合”的新的時代精神的建筑觀,體現“建筑是思想的容器”的建筑觀。
構思特點:設計秉承 “天地人和,包容世界”的設計理念。圓形的中心庭院寓意著與天對話空間,放射的建筑布局對稱中有變化,而由建筑布局所形成的七塊形狀各異的庭園空間,又引入了世界庭園(七國經典庭園)的概念,使得整體的空間框架體現出,建筑與環境、規則與自由、中心與分散、開放與包容、天地與自然、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渾然一體的基本結構、形成了本方案的基本構思特點。
1.空間結構:軸對稱與放射性結合,圓形內院與放射性花園景觀結合。
2.交通結構:外環,內放射結構。
3.建筑布局:公共圓形廣場為中心布置行政辦公中心,內部集中對外服務,有效提供工作效率。六大科研機構采用條形模式,呈發散狀與圓形行政核心區相連,形成科研辦公一體化的現代辦公模式。空間使用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打破傳統模式,創造多樣性內外環境交錯空間。
景觀環境:借鑒世界經典的景觀設計案例,融合東西方庭園風格,將中、英、法、美、德、日、意七國庭園景觀有機地植入建筑之間,使建筑與環境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從而創造出空間層次豐富的科研辦公環境。其中入口廣場巧妙利用法國庭園,規則對稱的 幾何構圖,營造出入口的嚴謹與開放的迎賓氛圍。中央廣場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 “天圓地方”的概念,設計為圓形廣場與方形鋪地,同時中心廣場中采用膜結構,巧妙地通過光影的明暗變化體現了“陰”與“陽”對立 統一的空間關系,同時豐富了建筑形態。景觀環境分散布局,強調均好性,最大限度地將綠色的景觀環境引入建筑,使休閑與辦公融合,從而體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思想境界,辦公休閑勞逸結合,愜意舒適,激發創新、提高效率。
暢言網: 您十分勤于教學和研究,對于教師和建筑師角色您更喜歡哪一種呢?您怎么評價工作室建筑師角色呢?商人,建筑師,或是管理者?
白林:教師——建筑師——研究者——經營者,每一個職業都是很有意思、很有挑戰性的工作。單獨地想做好做出色都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方法正確的話,完全可以結合的很好。這里的關鍵是理念觀念、思想方法,思維方式。
建筑師職業本身已經就是一個很有意思、很能挑戰男子漢能力的一項工作。但是,我卻發現了對自己更有意思、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培養建筑師。
從個人興趣來說,比起做建筑師我更喜歡做教師,做培養建筑師的教師。建筑師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職業。但是我覺著教師是比建筑師更具有挑戰性。建筑師主要是和“物”打交道,而教師是和“人”打交道,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物做成什么樣就什么樣,而人是多變的。做一個好建筑就是一個,而培養出一個好建筑師能做出無數個好建筑。對社會對行業貢獻更大。建筑設計是一個專業人士都很難生存的領域,把一個非專業人士培養成一個建筑師,這是多么困難,多么需要耐心,多么具有挑戰性!
發現和培養建筑大家人才應該是建筑教育者的理想和夢想。多年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深體會到:做一個好的教育者的艱難,真正的教育者其實是一個很殘酷的職業。作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中不但要教授技能、知識、理論和方法,而且還必須充分表達出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動被教育者,甚至都很難打動當今的年輕人。不付出真實的情感,就不會成為一個好的教育家,付出情感你就準備著被深深地傷害。只有勇敢地面對情感被深深傷害的而仍不退縮的人才能做真正的教育家。這是我十多年來的切身體會。
通過十年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積累,我們摸索出了一套科學合理的學者建筑師“培養人才——做作品——事務所生存”相結合的良性循環的理論和方法。在人才培養成果方面,我們做了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將非本專業學生培養成了能夠組織完成較大項目的復合型人才,該員工至今在所工作七年,現擔任項目負責人。另將在校設計能力交差的學生用三年時間,培養建筑、規劃、景觀設計全能,考上研究生并獲得優秀論文獎,現在入職某大型設計院擔任主創設計師的人才。
在作品方面,我們是中國少有的小型而具備跨界設計能力的公司。具有建筑方案、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特殊造型、綜合策劃、交通規劃等多種類型規劃設計的能力。我們完成的許多項目都是時間緊、任務難、責任大、要求高、困難多、挑戰性強的項目。我們在國內外大型投標中都曾獲得不凡佳績。
在經營方面,雖然從盈利角度,我們并不算一個好企業,還有許多要改進。但是,能夠在中國惡劣的微小企業生存環境中存活下來,能存活十年,說明我們大的方向、路線是正確的,基本理念是合理的,理論和方法是有效的,事實證明我們是有實力,有能力、有水平的。
在社會責任方面,作為學者建筑師我們深知,在做好規劃設計工作外,還應該承擔不同于其它建筑師的社會責任。不但應該體現出教師、建筑師、規范經營者的基本職責,還應該在本專業領域里承擔起——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比如,從學術角度批判一味地崇洋媚外(只請洋人建筑師的做法)思想;比如,公開向不良政府要賬;比如,超越自身利益為社會為行業培養人才;比如,抵制行業靠行賄拿項目的不正之風;超越甲方,超越自己,謀求更公眾的根本利益;向地震災區捐款。等等。
在事務所經營上,提出“不在攬活上斗心眼,只在干活上動腦筋——真不二價”。“想做好作品就不要太商業化。”的經營理念。
在培養人才上,提出了“不在薪酬上太計較,只在技能上下苦功——德行磨練。”“想成才就不要太世俗化、太功利化。”的成才理論。——在實踐上,我們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獲得了許多經驗教訓,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暢言網:很多地方的城市化進程都在高速度的進行,但是也遇到了不少問題,您如何評價現今中國各地城市規劃和城市建筑的現狀?
白林:城市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在政府、社會、相關專業人士二十多年的努力下,中國的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確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非正常的高速城市化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律、工作、生活等等諸多問題。生活相關的居住、交通、環境、物價房價高起之外,更深層的資源短缺、環境破壞、貧富懸殊、官員腐敗、利益沖突、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從更大的角度看,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是最大、最根本的問題。
從長遠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需要堅定不移地、不斷地推進,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從近期看,需要慢下來、緩下來、靜下來認真地對過去高速城市化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深刻反省、反思、反問。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城市化?應該怎樣推進城市化?面對這些問題,作為學者建筑師規劃師應該在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矛盾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應該如何做?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我想,這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行動的方向。
暢言網:您認為目前中國建筑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如今很多學校建筑專業的課程設計有不合理之處,能詳細地說說嗎?
白林:在我看來,中國建筑教育存在相當多的問題。第一,選人問題。建筑學并不是非要學習成績好的人,什么需要有繪畫基礎,都是誤導。而更需要喜歡做建筑,喜歡做設計,喜歡動手,喜歡動腦,喜歡創新,喜歡挑戰的人。建筑教育的第一步選人的方式有問題。
反思我們的建筑教育,最大問題是既沒有教會理論,也沒有教會實踐,既沒有教會理念,也沒有教會方法。甚至,沒有教會作為建筑師應該怎么健康地生存。最要命的一點是,現在建筑系的學生沒有理想、夢想。堅實的理想信念是建筑師成才的素質基礎。我們的建筑教育卻沒有做到這一點。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那么學會什么了呢?學會了軟件,學會了上網,學會了怎么通過考試拿到學分畢業,怎么找個大院上班,怎么找點私活賺點小錢,怎么早點買房買車,怎么考研,怎么出國…。不知道為什么考研?不知道為什么出國?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使得中國的城市無論是建筑領域,還是城市規劃都是問題如山,而研究生們卻尋不到研究方向,找不到研究課題,等著導師給題。但是許多教師也沒有課題。高校培養博士碩士的定位究竟是什么,似乎并不很清楚。碩士畢業不會寫論文,博士畢業不會做研究?方向沒有,不知道應該研究什么,方法沒有,不知道應該怎么研究。“一紙文憑將進手,天涯一望我何人”人生何往?這是送給某大學將要畢業學生的兩句詩。教師的問題。教設計的自己不會設計,教研究的自己不會研究。一個現象,由于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從軟件技術到知識信息,許多學生比老師知道的更快,了解得更多。以至于建筑學學生不佩服老師,不認可老師的現象已經成為大多數高校的一個普遍現象。在對建筑教育反思的基礎上,在我們的設計事務所做了許多建筑教育——培養人才的探索。
暢言網:王澍的成功驗證了堅守傳統的勝利,關于現代和傳統的話題也是建筑界老生常談的,通過自己的建筑實踐您是如何思考中國建筑文化的出路的?
白林:關于王澍,我并不認為他是一個堅守傳統的人。從他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表達方式上講,他都并不屬于傳統型的人。但是所謂“重新詮釋傳統”的說法難以茍同。當然,無論做成什么樣,只要本人說“我這是在延續傳統”,從哲學角度講任何人都無法否定。但是在新建筑上運用一些舊磚,舊磚并不能說明是傳統。將中國傳統繪畫的表達直接表現在建筑形體上,將坡屋頂做成山的形狀,也并不能被大家認同這就是傳統的繼承。將蘇州園林“移步換景”的造園手法生硬地運用于中國美院象山校舍的自由開窗形式,應該說有獨創性,但從中國傳統美學的角度并不合適,不和諧、也并不美觀。客觀地講,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有思考、有探索精神的學者型建筑師,中國需要大量這樣的建筑師。
建筑是思想(文化)的容器,這是我的博士論文研究得出的一個結論。博士論文主要寫的是中國傳統住宅空間構成與傳統生活的對應關系研究的內容。建筑就是通過形式表達的,用有形的形式昭示無形的思想。誠然,中國傳統建筑有許多裝飾性的表達,但是,我認為,中國建筑文化的精髓并不只是那些裝飾性的表皮,形式主義的表達,而是空間體系下的文化內涵、思想內涵,生活內涵的統一體。中國有責任感的建筑師們都在通過自己的建筑實踐探索著中國的建筑文化與現代化融合問題,國人的價值觀與建筑形式的結合點的問題,這是歷史的必然。
暢言網: 您在教學中有哪些成功或者獨特的教育方式嗎?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白林:建筑教育其實是“點火的”工作。首先,受教育者應該具有成為一名優秀建筑師的夢想。好的教師就是通過工作激情點燃其人生夢想。在“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建筑”理念下,我們嘗試了許多獨創的教育方式、方法。比如,招人,不分專業學歷,考察真心,考察成為建筑師的夢想。思想是語言行為的后臺,聽其言、觀其行、讀其心,曉其人的程序,考察其基礎素質。我們入職需寫5000字入職報告,離職時寫3000字總結。做完項目后寫項目總結,年終寫年終總結,考研的寫考研總結等。培養人,不分水平高低,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建筑。我的體會是,做人做好了,做事、做設計真的不難。在學習設計技能的同時,磨練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訓練。
暢言網: 您一般都會從哪些方面去評價一個設計學生的才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
白林:作為教師,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成為一個不斷超越自己、超越老師的人。成為一個具有:遠大理想、崇高境界、活躍的思想,自由的精神,奔放的行動,科學的方法、人品正直的人。成為一個:通理論、曉實踐、貫通中西,心中永遠追尋夢想的人。成為一個:貪婪地不加修飾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簡單而快樂生活的人。——“會做人、能做事、喜歡做建筑”的人。
我是這樣評價學生的:思想是否開放,內心是否純凈,對社會的態度是否正面。是否有真實的追求建筑之心,追求藝術、對美感(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追求價值之心。我認為,身心健康是成為建筑大師最最重要的素質基礎。通過幾十年對國內外建筑系學生的反復觀察和實踐,發現建筑師成才從本質上講,只需兩點:一、人品好。二、喜歡建筑。有沒有才能并不重要,只要真正具備以上兩點,建筑設計不是難事,技能和方法都是可以教會的。在所教育中,我們總結出 “六個統一”:建筑教育和人生教育的統一;研究與設計的統一;教與學的統一;做人與做事的統一;理論與方法的統一;言傳與身教的統一。
上一篇:中華建筑報——建筑設計領域的國企與民企
下一篇:【Vdesign】專訪——白林《安藤忠雄論建筑》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