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讀: 十個問題: 1.為什么要接如此小的項目? 1).做建筑要有作品之心,不以項目規模大小衡量取舍。 2).項目所在的位置以及周邊的環境有“獨特之處”。 3).原有建筑的結構框架基礎上改造成新的建筑,有挑戰,有難度,有意思。 2.投入這么多精力收到哪些回報? 1).困難的...
十個問題:
1.為什么要接如此小的項目?
1).做建筑要有作品之心,不以項目規模大小衡量取舍。
2).項目所在的位置以及周邊的環境有“獨特之處”。
3).原有建筑的結構框架基礎上改造成新的建筑,有挑戰,有難度,有意思。
2.投入這么多精力收到哪些回報?
1).困難的條件下誕生優秀的建筑,抓住事物的本質,堅持中心思想,解決根本問題。
2).激發設計的樂趣,挖掘設計的潛能,提高設計的能力。
3).超越甲方,通過這一小項目為原點,輻射學習、分析、研究、積累大框架的設計理論方法。
3.這個項目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
1).周圍環境:
宏觀:中國北方
中觀:北京奧體森林公園中心地帶
微觀:建筑東側為開敞硬質鋪地,有相鄰建筑。南向臨近湖水,門前有大柳樹一株,環境優美。西側圍繞湖邊是生態樹林。北向有人行小徑及茂密樹林。
2).原建筑:異形結構框架,南北是弧面墻體,平面柱網呈扇形。
3).甲方要求
原建筑結構框架及屋面不變,建筑外部形體改為方整外觀,弧形墻體拉直,所需功能空間分辦公區、會客區、生活區。
4.如何解讀周圍的特殊環境?
1).北京市-中心地帶的森林公園內,地處核心位置,具有無可代替的價值。
2).建筑北側是林蔭小徑,進出口道路方向,光線少,屬陰涼地帶。(北側道路行人過往頻繁,容易被打擾。設計上要考慮避讓、隔離。)
3).建筑南側視野遼闊,自然森林、水景包圍,陽光充沛,硬質鋪地平臺臨水,另有一株大柳樹適當遮陰。(充分利用地區,建筑外開放空間。)
4).西側湖畔,森林景色秀美。(引入建筑中。)東側硬質鋪地有相鄰建筑。(可做出入口院廊空間。)
5.要給予新建筑什么樣的生命最有價值?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尋根問源,守正出奇。
2).從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下吸收對“院子”的理解,在本項目特殊的環境狀態下,運用現代設計語言對傳統居住理念進行新的解讀和演繹。
6.挖掘事物的本質和屬性,有哪些方法?
1).用真實的心靈看待事物。
2).用善良的內心發現美好。
3).用奉獻的精神傳遞真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7.通過這個小項目,如何建立起自己對建筑的理解?
1).從中國傳統民居文化中發現,地域性地理、風土、人情的差異,決定于建筑的內部空間、外部形態、結構形式等等。
2).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建筑也是一樣。每片低于經過歷史的洗禮,都會形成自己的“地靈”(風土),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地靈”所決定。一種“地靈”有一種建筑。
3).西方的建筑形態由西方“地靈”所決定,產生出來的。出現在西方合理。照搬到東方就不合適了。
8.通過這個小項目,如何建立起自己對社會的理解?
1).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以農耕文化為基礎,自給自足的生存法則流傳至今。擁有深厚的思想根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各領域發揚光大。
其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與自然共存亡。自然循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事實證明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保存至今并且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發展空間的社會。
2).西方社會以狩獵起源,逐漸演化成人與人的斗爭中,“你死才能我活”的哲學思想,導致西方社會是以“自我”為中心,試圖改造自然,破壞自然,利用自然達到完善自我的生存法則。同樣也得到了自然的反抗與回報。
3).當前中國社會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世界大格局下如何找回自己,重新樹立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一方面需要重拾傳統民族思想,發揚傳統民族精神。
另一方面需要跟上世界領先發展腳步,推陳出新,守正出奇。兩者互溶創造新中華民族的正確思想道路。
9.通過這個小項目,如何建立起自己對“自我”(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1).過去的中國社會好與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將優秀的民族思想、民族文化、民族傳統流傳下來,深入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里。
2).現在的中國社會好與不好每個人都見證著,批評、指責、謾罵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3).未來的中國社會好與不好取決于現在每個中國人的醒悟和改變,找到自己的根,有自信的向前走。
10.這樣做設計的目的是什么?
1).樹立自己的大世界觀。
2).樹立自己的大建筑觀。
3).有作品之心,奉獻自己,成全“他”人。(“他”指:甲方、社會、自然)。
十個問題:1 為什么要接如此小的項目?1) 做建筑要有作品之心,不以項目規模大小衡量取舍。2) 項目所在的位置以及周邊的環境有獨特之處。